返回首页
奉新概况
  • 享誉中外的古代书院
  • ?  唐玄宗开元六年(718年),中国第一所书院(丽正书院)在长安(今西安)建立,从此,书院成为中国古代藏书、讲学、育人的重要场所,直至清末学校的兴起。奉新的书院始创于南唐,到清末废除书院时止,全县曾先后建有51所书院。在这些书院里,梧桐书院和华林书院最为有名,在全国都有影响。 
      梧桐书院原名“梧桐书屋”,是奉新最早的一所书院。今罗市镇东北面有一座梧桐山。此山翠峰耸立,潦水环抱,山水相映,景色秀丽。南唐时期,梧桐山上隐居着饱读经书,品行高洁,不愿做官的罗氏两兄弟。兄长叫罗靖,安仁节,人称中庸先生;弟弟叫罗简,字仁俭,人称诚明先生。两兄弟在梧桐山的南面构筑房舍,开设书院,讲授义理之学。因山上多梧桐,所以书院取名梧桐书屋。
      南唐政权建立后,当时的朝廷重臣和地方长官都知道两兄弟有德有才,争相把两兄弟招致门下。但两兄弟不为高官厚禄所动,甘愿做平民,所以拒绝了那些人的邀请。兄弟两人虽不愿做官,却喜爱结交天下名流,特别与当时著名的文字学家徐铉关系密切,经常在一起切磋文学和义理之学,成为知已。 
      两兄弟去世后,其后裔在这里生息繁衍,书院却逐渐衰落,但遗迹尚存。明代御史韩雍路过这里时,曾赋诗一首:
      梧桐书院草芊芊,自古儒林重昔贤。 
      昔砌有基遗瓦砾,古碑无字锁云烟。 
      迢迢华柱兰孙守,历历其声郡志传。 
      天运循环吾道在,由来沧海变桑田。  
      北宋初期,西昆诗派的创始人、文学家杨亿曾写了一篇书院记。记中,杨亿说当时江西有2大书院并驾齐驱,势均力敌。这两大书院,一所是德安的东佳书院,另一所,就是奉新的华林书院。 
      华林书院为华林胡氏家族所建,坐落在奉新的浮云山中,故又叫“浮云书院”。华林书院创建于何时?目前尚有争论,还有待探讨。但是,华林书院传到宋初的胡仲尧手中,规模不断扩展,影响也不断扩大,开始进入书院的鼎盛时期,并引起了北宋朝廷的关注,曾二次得到皇帝的嘉奖,胡仲尧也因此被载入《宋史》。
      在中国书院史上,华林书院占有重要的地位。官至散骑常侍的宋初文学家徐铉在其《华林书院记》中说:“岂直豫章之间气概,以占皇宋之文运矣!”说华林书院大有左右大宋皇朝文学盛衰的气势,其影响之大,声誉之高由此可见。那时,王公大臣、文人墨客为书院作文题诗赞誉的共有72人。其中官至大宋宰相的有王钦若、李 、陈尧叟、张齐贤、晏殊、吕蒙正、向敏中等;大文学家有苏东坡、黄庭坚、杨亿等。这些人中,有的到过华林书院讲学,并与华林胡氏关系密切。
      华林书院之所以能在北宋产生如此大的影响,与它自身的特色是分不开的。其一,华林书院为胡氏家族所创,是一所家族化的书院,但是它却以海纳百川的气势和胸襟,“广延墨客收经籍”、“别种梧桐养凤”,吸收了大量的游学文士,供他们衣食,给他们资助。据《天下一统志》载:“四方文士来此游学者常数百人。”其二,当时到华林书院来讲学的,多是当时有影响的官员和文学家。其三,华林书院与当时的道教有着密切的联系。北宋时期,道教文化的影响非常大,上至皇室,下至朝中大臣,很多人与道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。浮云山自中唐以来一直是奉新的道教胜地,华林远祖选择在浮云山筑室建书院,与他们尊崇道教不无关联,所以华林胡氏在其族谱中曾说:“浮云宫即华林书院。” 
      除上述三点原因外,华林书院显著的教育成果也是它产生巨大影响的重要原因。华林书院曾为大宋朝廷培养了大批人材。据统计,从华林胡氏走出来的进士达55名,其中大多是华林书院培养的。这些人中成为刺史、尚书、宰相的也不乏其人。所以宋真宗曾赋诗称赞胡氏说:“一门三刺史、四代五尚书。他族未闻有,朕今止见胡。”
      华林书院是随着胡氏家族的兴盛创办、发展的,它也必将随着胡氏家族的离散、衰落。 毕竟,皮之不存,毛将焉附?书院传到胡仲尧的曾孙,官至南宋刑、兵、吏三部尚书胡直孺手中时,达到全盛时期。但随着胡氏子孙外出做官的日渐增多,昔日“同居共爨八百口”的华林胡氏逐渐迁往各地。曾经风风光光,热热闹闹的华林山开始沉寂下来。到后来,胡直孺将书院的大部分财产交给浮云宫管理,书院虽然尚存,规模已经很小。其后虽然有过几次小小的中兴,但已是每况愈下。
      明代正德五年(1510年),华林农民起义爆发,浮云山是起义军的主要据点,几经战火,书院名存实亡,一蹶不振。清康熙元年(1662年),胡氏后裔、奉政大夫胡明垣来到浮云山,寻找书院旧址,却只见残墙瓦砾,荆棘丛生,不禁感慨万千。
      奉新古代的其它49座书院,虽然不象梧桐书院和华林书院那样名闻于世,但也具有一定的特色。如元末的三贤书院,设专祠供祀周敦颐、苏轼、黄庭坚。后来的四贤书院、九贤书院都是在它基础上改建而成,曾增祀了杨万里等六名县令和名宦;清乾隆年间创办的冯川书院,是明、清之际奉新规模最大,成果最显著的书院;建在岐山边上、潦河之滨的清代岐峰书院,是奉新历代书院中环境最美的书院;创办于清道光年间的上富西坪书院,是当时的归德乡(今澡溪、西塔等山区)客家人自己筹资兴建的,以方便客家子弟就近入学。 
      奉新古代书院是奉新历史文化中的一朵奇葩,为奉新培养了大量的人才。奉新历代科举之风胜于邻县,能出160多名进士,几百名举人,奉新古代书院功不可没。它们是古代奉新教育兴旺的明证,是古代奉新人文昌盛的象征,是古代奉新文明发达的体现。

奉新概况 人文历史 旅游奉新 投资奉新